泥鳅苗挑选的几个步骤




1.放苗时间的选择

    

 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当地水稻栽插后(或小麦收割后)至水稻收割前这段时间,由于这段时间的气温、水温都比较不乱,泥鳅在此时放苗死亡率最小。假如在春季过早放苗,因为水温不够不乱等原因,死亡率可能在40%~50%,此时放苗有比较大的风险。在国庆节以后也尽量不要放苗,此时水温比较低,泥鳅的食量较小,通过转运后的泥鳅很难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越冬。夏季高温天色放苗后,应尽可能地往池中注入井水或深层的河水、湖水,让养殖池中的水温控制在26~30=<:,泥鳅的成活率也比较高。放苗应尽量选择在晴天,阴雨天投放泥鳅苗,泥鳅入塘后轻易生病,对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。

    

  2.泥鳅苗的挑选及运输

    

  目前绝大多数的泥鳅养殖户养殖的泥鳅苗都是收购的野生泥鳅。野生泥鳅的种类良多,不外主要的有两种,一种是扁鳅(黄板鳅、大鱗副泥鳅都属于此),另一种是圆鳅(即分布最广的青鳅,学名叫做“真泥鳅”)。因为这些泥揪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大水系,因此在海内市场都有销售,且在海内绝大多数地区没有泛起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异。但在出口泥鳅中,却只有扁鳅一个种类(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青鳅出口的先例)。若养殖者养殖的泥鳅是供给内销市场,则不管养殖哪种泥鳅都可以,但假如是出口,则应该选择扁鳅来养殖。

    

  因为一般泥鳅的快速生长期为体重20克之前,所以用于催肥养殖的泥鳅不宜选择个体太大的泥鳅作为苗种。在江苏綠榆,养殖户一般是选择个体在7~10克的野生泥鳅用于催肥养殖,这样规格的泥鳅经由5个月左右的养殖,每条能购长到20克左右,总体增重是1.0~1.5倍左右。若收购的泥鳅规格偏大,泥鳅的生长空间有限,就轻易泛起“光吃不长”的现象,会严峻影响催肥养殖的经济效益。

    

  在养殖规模较大、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区,在每年投放鳅苗季节,都会有商贩从外埠运送野生泥鳅苗到当地销售,养殖户只需选择中意的泥鳅苗投放即可。对于一些泥鳅养殖刚刚起步的地区,养殖户就只有自行收购泥鳅苗用于催肥养殖了。

    

  用于人工催肥养殖的野生泥鳅,不管是笼捕或电捕,但是要求新鲜,对于捕获者在家中存放三天以上的泥鳅最好不要收购。收购来的泥鳅应采用敞口容器(如塑料桶、铁皮箱等)进

    

  行装运,不能密闭以防止泥鳅泛起缺氧。装运时加水量一般不低于泥鳅的重量(若气温超过30<C,加水量还应适当增加)。加水后应将水面形成的泡沫捞掉,若运输时间较长(超过1小时),最好在运输的水中滴上几滴食用油(菜籽油、花生油均可),以防止运输途中水面产生泡沫影响泥鳅呼吸。

    

 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泥鳅苗繁育场,若四周有人工繁殖的泥鳅苗供给,也可直接购买人工繁殖苗用于催肥养殖。人工繁殖苗的个体尚小,生长空间大,用于养殖的增重倍数高,养殖效益一般也比收购野生泥鳅养殖要高得多。






     阅读出自:泥鳅苗 www.mlyzc888.com


分享 :